理发店招牌:1909年俄国进口理发椅子师傅从3角钱涨到15元

来源:bob全站app应用    发布时间:2024-02-20 13:50:54 1

  海珠区小洲村有间始建于1909年的理发店,本年刚好满“108岁”,理发店只需一个师傅,可店里的理发用具、装修却都有着深深的前史印记,如1909年从国外买来的古玩理发椅、上世纪50年代的“欢歌”收音机、上世纪60年代的煤油灯等等,都十分有特征。

  小洲村这间叫“东方理发店”的小店,首要映入眼帘的是一副对联,只见联上写着“操世上头等大事理人世万缕千丝”字样,横批则是“从头做起”,十分风趣。

  20多平方米的理发店内就一张椅子、一套东西和一位师傅,没有辅佐,也没有洗头服务。据师傅陈大亮介绍,理发店开业以来世代相传,他是店里的第四代传人,平常主要给小洲村居民理发,“自从1973年,我17岁那年来到小洲村后,一干便是30多年,我是看着乡民们头发逐步变白的,韶光真如白驹过隙啊。”

  理发店内最具特征的是一张进口的理发椅子。“那是1909年从其时的俄国买回来的,上面还有俄文和英文,听我师傅讲,其时我师祖花了15块大洋买的,其时但是件奢侈品”。

  理发店还有许多布满前史印记的“陈列品”:上世纪50年代的“欢歌”收音机、上世纪60年代的煤油灯、上世纪70年代的“钻石牌”电风扇、上世纪80年代进口的“三洋牌”录音机、上世纪90年代的“日立牌”彩电等等。

  理发店内还贴着毛和“毛主席语录”,而当被问及为何不供给洗头服务时,诙谐的陈师傅指着墙上的语录恶作剧说:“毛主席不是教训咱们要‘自己着手,锦衣玉食’吗?我这是在执行毛主席的指示咧!”

  陈师傅说,1979年时他帮人剪发每个成年人收3角、未成年人收2角,现在每个成年人要收6元、未成年人收5元。而他每月的收入也从1979年的约45元逐步添加到现在的每月约1500元。

  16岁那年,陈大亮就来到小洲村娘妈桥头的理发店做了学徒,刚做学徒时,乡民每次剪头发都玩笑喊他“剪发仔”,一晃40年曩昔了,对他的称号也从“剪发仔”、“大亮”、“陈叔”到现在的“老板”。

  陈师傅说:“人家看你剪发手工好,为人正派,天然就尊重你啦。”陈师傅剪发有自己的一套规则:“剪男不剪女”,“只剪不洗”,最重要的一条是“看不惯的发型不剪”。有许多游客慕名而来想要陈师傅为其剪最盛行的发型,他都会摆手回绝,“现在年轻人盛行只留头顶一点头发,那有什么美感。”在陈师傅看来,剪发要讲究“圆”、“顺”、“通”、“滑”,这也是祖传下来的剪发规则。

  不只规则多,陈师傅的一整套剪发设备也是和现在的理发店大不一样。最陈旧的要算是那张理发椅了,据陈师傅回想,它已经有108年的前史。而他的“电推剪”、剃刀现在也很难在一般的理发店见到。东西虽简略,但陈师傅手工好却是远近皆知,周围年岁大的乡民剪发大多数都过来这边。

  不论哪一位顾客来理发,不必他们多说,陈师傅拿起“滋滋作响”的“电推剪”就工作起来,不到15分钟,剪发、剃须都已完结。时刻虽短,但作用丝毫不差。“剪出来的头型一定要精力,尤其是老年人,看起来也阳光一点。”图为理发店店门。

  陈师傅和他的“东方理发店”见证着小洲村的变迁:这几年游客添加,小洲村的环境也大不如前,“曩昔这儿周围还都是河涌和田埂,瓦房也常能看到,而现在村里随处可见握手楼,河涌也被污染泛黑。”作为第三代传人的陈师傅还和记者说,尽管再过几年就要退休,不过他表明只需干得动就会一向做下去,不能让百年理发店在他这一代消失。更